在《西游记》这部作品中,唐玄奘受到了李世民的送别,手持通关文牒,身着袈裟股票配资头条网,踏上了西行求取真经的征途。途中,他不仅收获了三个忠诚的徒弟,最终师徒四人历尽九九八十一难,凭借真诚的心志,在西天如来佛祖的庙宇中得到了真经,并带着这些宝贵的经文回到了东土大唐,为百姓传播佛法。然而股票配资头条网,现实中唐玄奘的经历与小说的描述大相径庭。在他西行取经之前,唐玄奘与李世民并未直接相识,手中也没有任何通关文牒,更没有皇帝所赠的袈裟和禅杖。
唐朝初期,边关各镇的管理极为严格,尤其对外来行人的控制非常严苛。若有人想离开原籍,必须向当地官府申请办理一份“过所”。这一“过所”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和护照,它不仅记录了行人的身份信息,还详细描述了外貌特征、衣着、随行人员的数量,甚至携带的货物和代步的车马。驻守在城门的官员会仔细核对这些信息,若有任何不符,便不允许通行。唐玄奘作为一名普通僧人,打算去西方取经,这个想法在当时的人们眼中显得荒唐可笑。为了遵守出家人不撒谎的规定,他只能多次向地方官府申请办理“过所”,可每次都因无法提供充足的理由而被拒绝。
展开剩余80%自从13岁出家,唐玄奘一直致力于佛法修行,直到26岁来到长安求学,但他对佛法的理解仍不够透彻。为了追求更高深的佛学,他渴望能得到《瑜伽师地论》。然而,他的申请并未打动当时的官府,官员们认为一个和尚的出行目的过于可疑,不会轻易放行。尽管唐玄奘屡次被拒,他却依然没有放弃,心中那股求取真经的坚定信念丝毫未减。直到公元267年,他终于决心出发,即使没有合法的“过所”,他也要踏上西行之路。然而,现实并不像小说中那样一帆风顺。
唐玄奘刚到扬州,便被守关的将领李大亮捉住。李大亮并没有立即将他关入牢房,而是看到他身无大碍,仅携带一个化缘碗和几本经书,于是决定先将他暂时关押在城外。当时正巧有一名僧人经过,他听说唐玄奘的取经壮举后,对他的决心深感钦佩。趁着看守不注意,这位僧人悄悄将唐玄奘释放,唐玄奘感激涕零,但明白自己不能再耽误,于是匆匆道谢,背起行李继续踏上旅途。
然而,经过之前在凉州的遭遇,唐玄奘深知自己的行踪一旦暴露,就会再次被追捕。为了避免再次被官兵识破,他决定走偏僻的小道。尽管这些路段没有人管理,但路途的艰辛与危险也不言而喻。这里的道路崎岖不平,野兽时常出没,唐玄奘不得不独自翻山越岭,很多时候,他只能靠捡拾树上的野果来充饥,偶尔也会遇到善良的百姓愿意施舍一些食物,若是几天找不到食物,他便只能饿着肚子继续前行。
最令唐玄奘感到无奈的是,李大亮在他逃脱后愤怒不已,命令沿途的各州各县一旦发现唐玄奘,一定要立即逮捕,将他送回凉州。公元628年,唐玄奘艰难跋涉,最终抵达高昌国。高昌国国王得知他的艰辛历程后,深为感动,特意为唐玄奘提供了小沙弥和随从,还给他准备了充足的盘缠和干粮。最让唐玄奘感动的是,高昌国国王还特别以国名向其他国家发出了唐玄奘的通行证,这使得他不再需要避开官兵的追捕,终于能够合法地继续西行。
告别高昌国后,唐玄奘带着随从继续向西前进,期间虽然经历了多次天灾和人祸,许多随行的同伴因病而死,有的因为无法忍受长途跋涉的艰难困苦悄悄逃走,只有唐玄奘始终坚持前行。此后,他抵达西突厥、阿富汗及那烂陀寺等地,潜心钻研佛法,解开了自己当初在长安时的种种疑惑。五年之后,唐玄奘从一名出逃的和尚,成长为西域闻名的高僧,西域百姓对他敬仰已久,远在大唐的百姓也开始传扬他的名声。
然而,唐玄奘并未因为声名远播而忘却最初的初心。他辞别了西域的亲朋与众多学问,将自己在旅途中所得的经书与心得整理好,踏上了归国之路。当李世民得知唐玄奘即将回国的消息时,他感到无比高兴,立即派人传信表示大唐人民热烈欢迎他归来,这也是二人最初相识的时刻。公元645年,唐玄奘终于回到唐朝,当时李世民正在洛阳准备出征,为了表达对唐玄奘的重视,他特别派出了房玄龄带领京城官员迎接,并赐予唐玄奘丰厚的金银财宝。
唐玄奘回到大唐后,并没有因此而放松。他在外游历了整整17年,足迹遍布百多个国家,对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百姓的生活习惯了如指掌。他认为自己所见所闻应当与世人分享,于是口述了《大唐西域记》,使得更多百姓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对西方国家有了深刻的了解。此外,他还将从西域带回来的经书翻译成中文,共计1335卷,为唐朝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长期奔波劳累,唐玄奘在西行途中受寒受凉,身体早已损伤,回国后又因翻译经书过度操劳,终于在公元664年去世。当地百姓感激唐玄奘的伟大贡献,传颂他的故事。后来,吴承恩以唐玄奘为蓝本,创作了《西游记》,通过这个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了唐玄奘取经的传奇经历。
发布于: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