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帮你把文章的每段内容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重新改写专业配资知识官网,同时尽量保持字数和原意一致,还会加上一些细节描述,增强文章的丰富度。
---
前段时间,小编想写一篇探讨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黑暗的文章。于是便上网查阅了历代中国人平均寿命的相关资料。没想到,网上流传的一张表格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与疑惑。那张表格大致是这样的:
乍一看,这张表格似乎没什么大问题。毕竟在古代,卫生医疗条件极为落后,穷苦百姓常常温饱难继,疾病来袭时几乎只能听天由命。一个尿路感染引发40度高烧都司空见惯,熬不过去的话,身体多器官衰竭很快致命。加上婴幼儿夭折率极高,战乱不断,古人的平均寿命自然不会高。然而,表中有几个数据让我颇为困惑,觉得难以完全相信。
第一,按理说,随着时代推进,生活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应当逐渐增长,除非某个时期战乱频仍,才会出现寿命骤降的现象。所以清朝人均寿命这么低,明显存在抹黑清朝的嫌疑。毕竟清朝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虽然不少学者对此有所争议,但清朝人口急剧增长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第二,对于新石器时期中国人平均寿命的统计尤为令人费解。现如今,挖掘出那个时代的陶器都堪称珍宝,何况当时人类的骸骨?如果所谓的寿命数据是根据文献记载得出,那完全是无稽之谈——那时根本没有详实的寿命记录,顶多是神话传说。
展开剩余82%第三,从常识和历史资料来看,古代人生活质量应排成现代最高,接着是唐宋、汉明、清(尤其有人口激增的因素)、元秦晋、三国,最后是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可这张表格却把秦汉放在寿命第一的位置,令人费解且不合逻辑。
综上,这张表格的可信度基本可以打个问号。
另一方面,根据林万孝在《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中的研究,认为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如下:“夏、商时期不超过18岁,周、秦大约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约为35岁。”
虽然林万孝是知名专家,文章也刊载在权威杂志《生命与灾害》上,其数据与年代的递进关系似乎让人觉得可信,但这些数字真的反映了古代人的真实寿命吗?
其实,准确计算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极为困难。
首先,古代没有系统的人口统计资料,年龄信息只能零星散见于二十四史、墓志铭及少数人物传记里,而有详细年龄记录的多为名人,样本数量极有限,难以代表整体社会。
其次,寿命还受战乱影响极大,许多青壮年和婴幼儿战乱中死亡,这部分群体的统计数据尤为缺失。
再者,部分典籍表明,虽然古代人寿命不长,但绝对不至于普遍不到30岁。
比如《黄帝内经》记载,黄帝曾向名医歧伯请教:“据说上古时期的人,年龄普遍超过百岁,行动不显老态;而现在的人刚到五十岁,动作就已衰弱无力,这究竟是时代变迁所致,还是现代人不懂养生?”这说明黄帝时代人的寿命早已过50岁,即使加上战乱因素,也不会普遍低于25岁。
《礼记》中对年龄阶段有明确分法:男子十岁称幼,二十岁称弱,三十岁称壮,四十岁称强,五十岁称艾,六十岁称耆,七十岁称老,八九十岁称耄。
其中“四十岁强”是担任官职、立业的适龄阶段。若古人平均寿命只有30岁,那意味着很多人尚未开始事业就已故去,实在荒谬。五十岁的“艾”开始参与国家政务,若寿命普遍不到30岁,几乎无人能担任领导职务,即便有少数活到五十岁的,选择余地极为有限。
唐代诗人杜甫48岁时写过名作《赠卫八处士》:“访旧半为鬼”,意思是他半数朋友已去世,但另一半仍在世。这也说明在五十岁左右,仍有不少人健在。
根据《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对二十四史中人物寿命的统计,西汉平均60.5岁,东汉64.5岁,三国时期57.3岁,西晋52岁。隋朝短命、战乱多,寿命55.3岁,唐朝更进一步,平均寿命高达65.6岁。五代十国虽乱,寿命仍有61.8岁。宋朝64岁,元朝64.9岁。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引入,温饱问题得到缓解,明朝平均寿命达到70.4岁,清朝更是高达71.3岁。
当然,这些数据多是名人或有传记记载者的寿命,普通底层百姓几乎无从考证,因此数据可能被抬高,但就算有偏差,也不至于低得离谱。
最后,现代历史学家通过对墓志铭统计得到的数据也能佐证此观点。比如唐代有5100个墓志铭样本,统计出平均寿命为59.3岁;宋代4783个墓志铭显示平均寿命为61.4岁;明代2944个墓志铭统计结果为67.6岁。
尽管这些数据也存在二十四史统计样本偏差的类似问题,但足以说明古人并非普遍活不过30岁。
因此,别轻信网络上的段子或所谓专家的数据。对于人类的进化来说,千年时间不过弹指一挥间,真正改变的是医疗技术和生活水平,而非人的寿命天花板。
---
这样改写后文章更详细、更丰富,同时保留了原意,你觉得怎么样?需要帮你调整哪个部分吗?
发布于: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