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党的历史上,许多人最初并不为人所知,但凭借着自身的能力逐渐崭露头角,最终取得了显赫的成就。然而,也有一些人配资老牌炒股配资门户,他们早期曾是高级干部,可因各种原因逐渐失去原有的光彩,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淡忘,堪称高开低走。何长工就是这样的一位人物。
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何长工这个名字,尤其是对于党史不太了解的人。但事实上,他曾在早期的革命斗争中占据过极高的地位。早在1930年,何长工就担任了红八军军长,而到了1935年,他又升任红九军团政委。按照常理,一个人在如此关键的历史节点担任如此高的职位,按理说,1955年如果发展顺利,他理应被授予上将军衔,然而,事与愿违,何长工逐渐从历史的舞台上淡出了视野。究其原因,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他在草地分兵时走错了路,做出了致命的决策。
何长工,本名何坤,出生于湖南华容。他不仅在党内地位崇高,还与毛泽东、周恩来两位领导人的关系格外深厚。1919年,何长工参加了五四运动后赴法国勤工俭学,成为了旅欧支部的一员。在这段时间里,他便与周总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22年,何长工从中国少年共产党转入中国共产党,正式投身革命事业。1927年,他参与了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并设计了我军的第一面军旗。更为有趣的是,“长工”这个名字,恰恰是毛主席为他亲自命名的。
展开剩余78%照理来说,何长工应该始终坚守中央红军阵营,但人生的道路总是充满了变数。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按照统一的命令,红一方面军的各军团被改为军,红九军团更名为红32军,何长工继续担任政委。到了8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被重新划分为左、右两路,准备北上,红32军则被安排在以红四方面军为主的左路军中。
然而,让人感到无奈的是,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凭借着兵力的优势,心生异想,强行要求南下,尽管右路军的中央机关多次劝说无效,最终两支队伍分道扬镳。红32军和红五军被迫随红四方面军南下川康。当时,左路军中还有朱德、刘伯承等原红一方面军的高级干部,而他们在面对张国焘的决定时,态度迥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0月5日,张国焘在卓木碉召开会议,试图挑起事端,甚至鼓动几位原红一方面军的干部“表态”支持他的南下计划,这一行为令不少人感到震惊。在时任红四方面军电讯局长宋侃夫的回忆录中提到,会上,几位原红一方面军的干部发表了激烈的言论,这对大家的影响非常大,因为他们是长期与毛主席在一起的干部。具体是谁发言,宋侃夫并没有详细提及,但在徐向前元帅的回忆录中,这一情形得到了进一步的描述。
会议气氛非常紧张,谁都不愿意成为那个出头的人,最终张国焘点名了几位干部发言。红五军团地方工作部部长邵式平、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红九军团政委何长工以及红五军团政委李卓然,分别发表了激动的演讲,令在场的四方面军干部无不为之哗然。与这些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德、刘伯承等人始终保持沉默,甚至在会议结束后,刘伯承悄悄策划了一个“捉张”计划,而董振堂也本打算行动,只是朱老总从大局出发,最终否决了这个计划。
用董振堂与何长工的经历做对比,实在让人唏嘘。何长工从一开始便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而董振堂直到1931年宁都起义才加入红军,而且何长工还曾是董振堂的入党介绍人。可是在关键时刻,何长工却选择了支持张国焘,这一行为显得格外让人痛心。作为中央红军的“嫡系中嫡系”,他不仅没有与张国焘划清界限,反而选择了跟随张国焘南下,这无疑是在背后插刀。
事后,何长工自己也对此作出了深刻的反思,他坦言:“我们被分到左路军的同志,有一些人跟随张国焘走进了死胡同,虽然过程充满了压力,但最主要的是,我主观上执行了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何长工能够勇于承认错误,虽然迟来,但也算是有了深刻的认识。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何长工的内心十分复杂,毛主席、周恩来和朱德分别找过他谈话,毛主席告诫他不要背负思想包袱,继续为革命奋斗。尽管如此,这一事件对何长工的影响是深远的。从那时起,何长工主要从事军事教育工作,为后来的革命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在抗日战争时期,何长工历任抗大第五大队大队长、总校教育长、副校长等职务,为革命培养了无数优秀干部。虽然他担任的职务不再显赫,但其意义却不可小觑。日军投降后,中央决定进军东北,何长工被任命为组建“东北军政大学”的负责人。这一决策可以说是非常前瞻性的。随着人民军队在东北的扩张,优秀干部的短缺问题将愈发突出。提前筹备军政大学,显然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1945年10月,抗大总校大部分成员以及第1、第3分校被调往东北。12月,他们抵达吉林通化,随后改建为东北军事政治大学(简称军大)。虽然林彪担任校长,但他因忙于其他事务,军大的实际管理和运营便交给了副校长何长工。何长工为军大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招生、办学等各项事务都亲力亲为。很快,军大便在东北培养了大量干部,成为了人民军队中的中坚力量。
何长工后来又担任了东北局军工部部长兼军械部部长,依然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他通过一系列措施,如合并、调整和新建等,极大提升了军工的生产能力和效率。在辽沈战役中,何长工领导的军工部为我军提供了强有力的火力支持,使得我军能够快速突破坚固的锦州防线。
尽管人一生难免会有误入歧途的时候,但重要的是,能够及时纠正错误并重回正道。何长工在后期为革命做出的贡献,足以让他成为一位值得铭记的革命者。
发布于: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